【記者吳惠民桃園報導】近年來,台灣已成為高齡化社會,國家發展委員會更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,未來高齡占比將持續提高。失智症做為一個高齡族群好發的疾病,未來在台灣社會的盛行率也會越來越高。
蔡孟儒醫師指出,正常老化也可能會有記憶力減退的情況,但和失智症相比,正常老化者較能維持獨立的日常生活能力,會有較高的病識感(自己也覺得自己記憶力差),經過提醒後較容易回想,較不會在熟悉的環境中迷路,並且在認知功能測驗中有正常結果。有時記憶力的減退也可能是一些內科問題造成的結果,就如同案例二的胡爺爺一樣。蔡醫師建議,若擔心長輩有失智的狀況,不妨先在家中自我進行簡單的篩檢,來確認是否需要到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檢查。篩檢的工具有「AD8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」和「簡易心智狀態問卷調查表」 ,若是符合量表中建議就醫的分數,就可以到神經內科求診。
真的發生了該怎麼辦?蔡孟儒醫師說明,若確診為失智症,目前有多種減緩記憶力衰退的藥物,如乙醯膽鹼?抑制劑(愛憶欣、憶思能、利憶寧)、麩氨酸受體之拮抗劑(威智)等,均以口服劑型為主,憶思能有貼片形式。近兩年來,針對阿茲海默症的病患,單株抗體的研發已有成功的案例,包括Aducanumab (阿杜卡奴單抗)、Lecanemab (侖卡奈單抗), Donanemab (多奈單抗),預期可能在近年內進到台灣。除了藥物治療,非藥物治療也是處理失智症患者各種認知行為問題的要點。
臺北榮總桃園分院王智弘院長表示,失智的預防可以從現在就開始。我們可以從趨吉、避凶兩面方著手。多動腦、多運動、多和人群接觸、均衡飲食、維持健康體重(18.5≦BMI≦24)都是增加大腦保護因子的方式;遠離憂鬱、戒菸、避免頭部外傷、預防三高則是可以讓我們遠離失智的危險因子。而該院神經內科及精神科均有失智症診療醫師,也組織失智症共照中心,期盼提供桃園地區廣大民眾最專業及最有熱忱的服務。